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改革与管理/改革与管理/ 正文内容

下好机构编制“先手棋” 绘就聚才引智“同心圆”——关于我市机构编制服务保障人才工作的调研思考

作者:刘 伟来源:发布日期:2021-02-03 15:26
分享:

机构编制是党的执政资源、政治资源,是党政机关、群团组织和事业单位干部配备的基本依据,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机构编制工作和干部人事工作联系紧密,应该放在党管干部、党管组织的全流程中统筹谋划”、“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要抓好执政骨干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和国际竞争的战略资源”。为适应“十四五”人才工作发展和“人才强市”建设需要,根据市委领导指示要求,围绕加强机构编制基础保障作用,创新服务人才工作进行深入调研。

一、机构编制服务保障人才工作现状及成效

近年来,市委编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人才工作的安排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 紧紧围绕“人才强市”战略,强化机构编制服务保障,着力在构建人才工作体系、创新挖潜编制资源、统筹调剂用编计划、优化人才用编机制上做文章,不断强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对人才的重要作用。

(一)坚持深化改革激活力,搭建量身用才的“大舞台”。 政以才治,业以才兴。近年来,我市通过深化机构改革,优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机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持续提升人才工作战略地位。明确人才工作干什么。根据政社分开、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要求,强化党委政府人才宏观管理、政策制定、公共服务、监督保障等职能。落实“党管人才”要求,理顺党委和政府职能部门人才工作职责,将行业、领域人才队伍建设职能嵌入相关部门“三定”方案,推动人才管理部门放管服改革,消除对用人主体的过度干预,建立政府人才管理服务权责清单。夯实人才工作谁来干。为市委组织部设立人才工作科,为市教体局、工信局、司法局、公安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住建局、文旅游广电局、卫健委等专业技术性强、人才需求量大的部门设置人事教育科,切实配强人才工作力量,专司人才相关工作,形成人才工作在党委和组织部门的领导下,各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的良好局面。解决人才创业去哪干。围绕我市生态友好型产业、绿色工业等急需人才领域,优化机构设置,搭建人才干事创业平台。在现代园区、开发区管理人才创业平台上,先后批复设置了以安康国家高新区为引领,恒口示范(试验)区、瀛湖生态旅游区、旬阳省级高新区为支撑,7个县域工业集中区、5个“飞地经济”园区为骨干的开发区管理服务机构矩阵。在特色农业产业人才发展平台上,设立市富硒办、市富硒研发中心,调整优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机构编制力量,为县区批复设立蚕桑、茶果、魔芋、中药材、食用菌、绞股蓝、木瓜、拐枣等特色产业科研和技术服务机构,增强市域本土人才培养能力和内生动力。在专业技术人才发展平台上,整合市、县区食品药品、质量技术、农产品质量等部门的检验检测职能,组建综合性检验检测中心,为建立专业化、集约化、科学化的检验检测体系提供专业人才发展平台。

(二)坚持编制调控挖潜力,创建精准育才的“孵化器”。 积极创新编制管理手段,利用编制调控手段引进紧缺人才、优化干部队伍,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调控编制资源服务人才保障。在严控编制总规模不增的同时,建立编制动态管理机制,打破编制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职能的变化,动态调控编制资源。针对部分事业单位职能职责萎缩、转移或消失造成机构编制资源闲置,探索实施事业单位履职评估考核工作,每年有针对地选取一定数量的事业单位进行履职评估考核。从职能职责履行、机构编制管理和公益服务质量3方面入手进行考评,考核结果与机构编制、财政预算、年度考核、例行审计等直接挂钩,编制部门依据考评结果优化资源配置、调整机构编制,2016年履职评估工作开展以来,共精简收回编制100余名,调剂使用在保障民生领域的专业人才需求上,有力地盘活了机构编制资源,将“好钢”用在“刀刃”上。创新专业人才编制管理。创新公立医院编制备案管理,与市人社局、市卫生局联合印发《安康市市本级公立医院编制人事制度改革工作试点方案》,对市直6家定补医院实行编制备案管理,按照床位与医护人员1:1.5的比例核定市、县两级公立医院用人规模,有效解决了全市公立医院人员力量不足、职称晋升难、引进人才难等突出问题。为把安康高新区建设成为人才洼地、技术高地、项目孵化地、改革试验地和生产要素聚集地的战略部署,按照“编制周转池”理念管控高新区人员编制,实行编制备案制与岗位聘用双轨制运行机制,此举吸引了一大批高端人才投身高新区改革发展,为促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保障。强化专业人才编制保障。在医疗卫生编制保障上,加强乡镇卫生院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对全市157所乡镇卫生统一核定事业编制3000余名,全面保障引进的医学专业人才用编需求,近五年共为2000余名医学人才办理上编手续,有效改善了公立医院人员结构,提升了全市公立医院看大病、解难症的水平。在教育事业编制保障上,推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动态调整全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配置,从县区收回富余中小学教职工编制600余名,调剂分配到中心城区中小学校,解决了中心城区部分学校学生多、编制少、引才难问题,近五年对教育系统所属事业单位招考的1000余名专业教师及专业人才、引进的近500名高层次人才教师和200余名公费师范生教师第一时间办理上编手续,对全市招考的3000余名“特岗教师”提供编制保障。在紧缺急需人才保障编制上,聚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加大紧缺急需人才编制保障力度,近五年对医疗、建筑、水利、交通、规划、农业等领域引进的600余名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高层次人才和特殊紧缺人才办理上编手续,对生态环境、应急管理、住建规划、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的机构编制进行了调整加强,使专业人才能够“找得到位置、落得了编制”。

(三)坚持服务保障增引力,形成拴心留才的“强磁场”。 良禽择秀木而栖。要想“栽下梧桐引来凤凰”,必须不断完善服务保障的“硬核”措施,才能形成拴心留才的强磁场。我市不断优化机构编制服务保障,通过用活编制政策,简化编制办事流程,建立引进人才编制保障机制,强化了编制对人才配置的引导作用。建立人才编制周转池。印发《关于建立事业单位人才编制周转池的通知》,在全市建立事业单位人才编制周转池,实行“总量控制、专编专用,单列管理、循环使用,实名登记、动态调整”的管理方式,用于事业单位引进“国民教育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人员、高技能人才、急需紧缺专业人才、从市域外机关事业单位回安工作的优秀人才”等条件的人才。去年我办向省上争取周转池编制70名,全部投放到中小学校、农业科研、富硒产业等急需紧缺领域引进人才用编。打通人才引进服务绿色通道。对市直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使用编制开通“绿色通道”,加快高端人才入编办理流程再造,简化事业单位用编程序,将编制使用事前审批调整为事后监管,提高引进人才落编效率,营造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良好环境。去年我办第一时间办理了市疾控中心急需的疾病防控专业人才用编计划和市直三所公立医院定向招聘援鄂医护人员用编手续。建立人才引进联动机制。联合出台《安康市市域外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优秀人才回安工作用编管理办法(试行)》、《安康市高层次和紧缺特殊人才引进办法》、《加强和改进市直机关事业单位编制使用工作的通知》,为保障引进高层次人才和优秀域外回安人才的编制需求提供政策支持。强化机构编制与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配合机制,及时发现人才引进过程中的瓶颈并合作解决,做到人才信息共享、短板问题共研、合作事项共推。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内部挖潜空间有限。2012年编制实行总量控制,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后,编制资源“总盘子”不变和实际工作“总任务”不断增加的新常态使得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具体来看,一方面,我市机构编制总量较其他兄弟地市相比偏少,编制资源底子较为薄弱,内部挖潜空间不大;另一方面,事业单位行政职能回归机关后机构撤销,但机关因无行政编制增加,机关形成了超编制、超职数的人员,三年过渡期内难以消化完成,有限的内部挖潜空间一时无法消除改革造成的超编状态。

二是动态调整缺乏标准。大多数机关事业单位尚无明确的核编标准,只能依照历史延续的工作职责,实行现有编制总量控制,在增减编制上缺乏刚性依据,动态调整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阻力。目前,除中小学、幼儿园和公立医院、乡镇卫生院可以按照学生数、服务人口比例、床位比例等标准确定编制数以外,在基层执法、生态环境、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市场监管等用人需求较大的领域,因缺乏核定依据,实际工作中,各部门常常与省内其他编制大市攀比,诉求强烈,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编制资源配置的效能。

三是控编减编阻力较大。部分单位对部门编制认识有偏差,觉得编制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只愿增加,不愿减少。有的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因职能弱化,编制数与承担职能不相匹配,但不愿核减;有的单位对于留有的空余编制,宁愿长期闲置也不愿被收回;个别单位对严控机构编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面临新工作、新任务时,先给编制再干事的惯性思维僵化,通过内部挖潜合理调配人力的方法不想用不愿用,这都给机构编制部门控编减编增加了困难和阻力。

四是存量活水几近干涸。近几年,随着党政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深入推进,一些新机构和新职能的编制保障均通过市县机构编制部门存量资源中调配,目前预留可调配资源已到了枯竭边缘;与此同时,省级近些年通过简政放权,不仅没有“编随事走”的原则配套下划人员编制,反而还上收部分编制资源,使市级编制资源更加捉襟见肘,如省食药监局将其直管企业的监管职责下沉由市级承担,但却从市、县(区)市场监管部门上收部分编制;林业部门将本应属地管理的皇冠自然保护区管理等职责上划省上,上收事业编制34名,而实际运行仍然由地方政府负责落实。

五是编制管理方法单一。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主要由管理岗、专业技术岗组成,按照事业单位特性和事业发展需要,岗位设置管理的出发点是“因事设岗”,理应突出专技人员为主的导向,但部分事业单位在岗位设置上缺乏科学性,综合管理岗、公共管理岗占比大、岗位多,“虚胖”现象较为突出;与此同时,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结构不合理现象普遍,现有人员培训、晋升方式渠道单一,空缺编制。一些单位在遴选或招录进人的时候,缺乏对本单位人员的年龄梯次、性别结构、专业素养的长远考虑,“实际招”与“现实用”矛盾突出。

三、对策建议

一是强化人才理念,从“管编制”向“配资源”转变。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和机构编制工作的重要论述,肩负起优化配置党的政治资源、执政资源的使命担当,结合市委提出人才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积极探索发挥机构编制在管理全流程中基础性作用的有效实现形式,创新管理方式,加快实现机构编制资源的集约利用,加快建立机构编制与组织人事、财政预算共享的信息平台,增强人才工作系统性耦合性,形成管理合力,提升管理效益。

二是加大调控力度,从“终身制”向“统筹调”转变。积极探索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的有效途径,破除编制“一核定终身”、分配之后县区、部门所有的观念,打破编制使用壁垒,推动跨部门、跨县区、跨层级调配使用,鼓励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统筹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履职评估、探索制定编制配备标准、推行大部制改革,整合后勤服务,推动机构编制按“编随事走、人随编划”的原则,实行动态用编、事重增编、事去减编、事完收编。

三是转变供给方式,从“要编制”向“买服务”转变。引导事业单位优化人员结构比例,将编制最大幅度的向专业技术人才倾斜,对一些可通过社会化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完成的职责岗位尽量减少占用事业编制,从花钱“养人”向花钱“买事”转变,树牢编制资源配置过紧日子的思想,将有限的编制资源使用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单位、专业技术岗位所需的紧缺人才上。

四是激活制度效能,从“硬支撑”向“软环境”转变。结合《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的贯彻落实,对市级出台涉及人才方面的机构编制规章制度进行立、改、废;积极向上争取政策疏通当前“编制周转池”人才引进门槛过高的堵点,结合本土人才、技术人才的实际,适当降低相关领域事业单位引进人才招聘门槛,提高引进人才使用编制周转池效率;研究制定《安康高新区干部备案管理办法》、《公立医院编制备案管理办法》;探索建立市级统筹、分级使用、统一管理的全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运行机制;开通人才上编“绿色通道”,对高层次和紧缺特殊人才的上编手续直接办理;强化机构编制监督检查作用,及时清理“吃空饷”、到企事业单位任职不从机关下编的情况,为广大人才投身安康发展建设腾出有限的编制资源,提供更好更优的制度保障。

五是转变工作作风,从“开门等”向“主动服”转变。持续激发自我革新的内生动力,对标“组织口”标准、培育“组织口”作风,在涉及机构编制服务保障人才工作上,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学会换位思考,对部门和基层提出的需求,做到周到服务、热情服务、主动服务、高效服务,在人才上下编上,以“最多跑一次”为基准,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推动机构编制工作高质量发展,为贯彻“人才强市”战略提供机构编制保障。